黔西北苗族的歷史與發展初探
作者: 李文漢 發布時間:2019/7/26 15:34:52 瀏覽量:
【摘要】黔西北苗族史歷來史家有的語焉不詳,對“竄三苗于三!背植煌捶。本文在提出黔西北人地關系,民族構成作鋪墊后,從苗族移入黔西北,重點對“三苗”西遷“三!弊髁丝甲C,對黔西北苗族的坎坷經歷和發展進行論述。
【關鍵字】苗族 歷史 經歷 發展
苗族是由哪里移入黔西北?苗族到黔西北是怎么生存?如何生存和發展?這是黔西北苗族的一個基本問題。由于史料匱乏,綜合研究難度比較大,很少有人關注和接觸這個問題。本文作嘗試性的探討,權作拋磚引玉,希望展開討論,求得批評指正,以利于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
一、黔西北人地關系、民族構成概要
(一)黔西北人地關系略述。黔西北這一通俗地理概念,包括今畢節市和六盤水市的一部分。文中的黔西北主要是指今畢節市管轄的區域。畢節市位于東經103°36′—106°43′,北緯26°21′—27°46′。地形東西狹長,南北窄且呈波紋狀或駝峰,以臨省為犬牙交錯之狀。這種以水道山脈為界是為了控制新建省的需要,也是當時擴省的權宜之計①。黔西北為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過渡的傾斜地帶,是烏蒙山、大婁山縱貫和交匯地。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勢,境內山巒連綿起伏。河流除可渡河屬珠江水系外,牛欄江、洛澤河、赤水河、鴨池河(上游為三岔河)諸河系長江水系。境內地勢平均海拔1689米,最高海拔是赫章縣珠市鄉的小韭菜坪,為2900.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縣清池鎮的赤水河畔,為457米。全市總面積26853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5.25%。
黔西北的山峰和平緩的高原面,在地貌學上稱為“夷平面”。它們形成的歷史已很悠久。大約在距今七千萬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以后,這里的地殼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經過千萬年的風吹雨打,去高填低,塑造成相對高差不大的“夷平面”地貌。而高原現在的崎嶇地面,則是近二百萬年來,地殼運動把比較平坦的地面重新抬升起來的結果②。
境內大部分地方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立體氣候突出。因海拔相對高差大,垂直氣候變化尤為明顯,有利于多種動、植物生長。
黔西北是人類早期活動和稻作起源地之一,早在舊石頭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這片土地上,留下很多遺址和遺物。著名者是黔西縣觀音洞舊石器文化遺址,曾出土文物4000多件,與北京猿人文化遺址周口店同屬舊石器早期。畢節縣(今七星關區)青場老鴉洞遺址和瓦窯村遺址、海子街大洞遺址、朱昌牛鼻子洞遺址和龍場魚跳遺址,威寧自治縣草海附近,舊石器和新石器都有發現,赫章縣可樂壩子發現了新石器時期遺址。境內東部、中部、西部都發現舊、新石器遺址。發掘物有石核、石片、尖狀器和刮削器;動物化石有大熊貓、豪豬、獼猴、熊、犀、貘、劍齒虎、水鹿、羚羊、馬、牛等。也有陶器殘片③。
黔西北進入階級社會的時間,從目前掌握的資料分析,最遲應在戰國時出現的夜郎等部落方國開始④。根據考古學資料可知,在秦漢帝國的勢力進入之前,這一地區似乎不使用馬車。除了水路交通之外,陸路交通多是僅能供人、牲畜行走的簡易小道為主⑤。秦以后,為了加強對黔西北及其周邊的管轄,始置五尺道和南夷道!拔宄叩馈币虻缹捨宄叨妹。始于今宜賓市,經鹽津、朱提(今昭通)、烏撒(今威寧),迄于郎州(今曲靖市)。西漢武帝時,新建由宜賓至黔西北的南夷道。該道動工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經南廣(今四川筠連縣西南)達平夷!拔宄叩馈、“南夷道”的筑建,改變了黔西北長期依托民間便道往來的窘況。遂成為勾通川黔及兩廣的商業通道,也成為民族遷徙和信息交換的走廊。自建元六年(前135年)至元封二年(前109 年),西漢先后在西南夷地區設置了犍為郡、牂牁郡、越巂郡和益州郡,把西南夷大部分地區歸入自己的管轄⑥。又沿南夷道置郵亭。到了貴安十九年(214年),劉備以鄧方為犍為屬國都尉,后又于南昌縣(治在今云南鎮雄縣境)設庲降都督總攝南中(今云南、貴州和川南地區)。當時蜀漢在南中僅能控制今四川宜賓以南的滇東北和黔西等地。章武二年(222年)庲降都督改駐平夷縣(今貴州畢節)⑦。前后共用了四百多年時間。
巴蜀之民沿著“五尺道”、“南夷道”移至貴州北部、西部,給當地原有的古文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赫章可樂、輔處都出現了強烈的巴蜀文化色彩⑧。赫章縣可樂漢墓、輔處漢墓,威寧縣中水漢墓群、野雞河古墓群,畢節雙樹灣漢墓,黔西甘棠漢墓、野壩漢墓群等⑨。都反映和說明秦漢時移民的分布和聚落。同時,在赫章縣西北64公里的大坡鄉,發現大坡古煉銅遺址,在輔處古墓群附近也發現有同類型的古冶煉窯洞⑩。
(二)黔西北各族構成概要?偟膩碚f,秦漢以來,黔西北是“南夷”中重要的交通通道和民族遷徙走廊。在不同時期,多路移入,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特點。前面說過,秦漢時置官道,置信守,設郵亭,需要很多隨從處理事務;沿途需要一套人馬和安全護衛人員,需耗費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從民間移民看,雖史料很難找到記載,但從發掘的古漢墓群、漢墓葬的遺址均是交通要道的平地和洼地。其聚落雖未發掘,但可能就在附近。漢族規模性移入黔西北,約是明洪武年間“調北征南”戌邊屯田和康熙、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時期。漢族移民,一方面改變了黔西北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