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攻堅戰 建設示范區 畢節怎么干
作者:謝祥貴等 發布時間:2019/5/14 10:06:09 瀏覽量:
嫦娥奔月”的故事到“玉兔號探月”的現實,無不是科技創新的成果。另一方面,是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的發展。在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和體制安排等影響經濟發展的要素中,制度安排處于最為重要的位置。全面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重塑發展生態,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就能增強發展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畢節市創新支農資金管理體制機制,形成“多個渠道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制度設計,資金使用效益大幅提高。再一方面,以思想意識轉變為牽引的發展。創新從本質上說,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和形式化。如果企業自主創新意識淡薄、思想觀念保守,習慣用傳統的定式生產經營,缺少積極進行自主創新活動以實現技術儲備增強的思維,只重生產經營,忽視科技創新,便會導致長遠競爭力的缺乏,難以行穩至遠。
第二,認準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從整體上說,創新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推動社會潮流滾滾向前的,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就會阻礙社會前進的步伐。始于公元前356年的秦國商鞅變法、19世紀60年代的日本明治維新等等實踐證明,推動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一次次促進經濟實現飛躍、社會不斷進步的,概莫能外都是緣于改革創新。從局部上說,是貧困地區實現自身發展的需要。貧困地區貧困的關鍵在于人財物力要素上的匱乏、責權利機制上的錯亂、放讓減體制上的不順。比如,發達地區推動鄉村振興,錢不是問題,而貧困地區則要把分散在不同部門的“農姓”資金集中起來,創新管理使用方式。一個地區如此,一個國家也如此,中國制造2025、德國工業4.0等等,就是一場推進創新發展的革命。從特例上說,是完成歷史使命的需要。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國家批準建立了一批特區、試驗區,賦予“作示范、探路子”的歷史使命。創新發展成了這些特區、試驗區最鮮明的特征。國務院批準建立畢節試驗區,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破解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三大難題”。經過30年的改革創新,畢節試驗區發生了巨大變化,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典型”。
第三,找準隊伍。推動創新發展,必然要有沖鋒陷陣的隊伍,要有政府、企業、群眾的齊心參與、共同奮進。首先,政府要當好“指戰員”。在一個區域內,政府不但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者、實施者,而且具有配置各類資源要素的絕對優勢。在創新發展的規劃設計、政策體系構建、發展環境創優等等方面,需要飾演好“指戰員”的角色,特別是在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關鍵領域,堅持政府規劃重點部署,方得始終。其次,企業要變身“主力軍”。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是整個市場活動的參與者,其創新能力的強弱,直接體現在市場競爭能力上,直接反映在發展的質量水平上。只有大力推進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才有可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健康發展。華為與三星、蘋果等企業的市場競爭,本質就是科技創新的競爭、就是核心技術的競爭。再次,群眾要成為“大部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及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目的就是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把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推動凝聚到發展上來。納雍櫻桃種植戶通過一株“裂變芽”培育出瑪瑙紅櫻桃,成就了一大產業;威寧菜農通過“三膜”技術,實現由一年種“一季菜”向一年種“四季菜”的轉變。
第四,瞄準方向。方向是行動的航標,方向不對,走得越快,離目標就會越遠。瞄準創新發展的方向,重點要做到三個融合。一是科學技術創新要與產業發展融合。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而產業結構的改善和產業素質與效益的提高,關鍵又是依靠科技的進步。畢節在深入推進產業革命中,更要圍繞山地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旅游全域化、數字信息化、發展綠色化,全鏈條設計,一體化推進技術研發、集成應用和產業化示范,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引進一批新工藝、開發一批新產品,推進一批新模式和新業態發展。二是體制機制創新要與深化改革同向。深化改革的目的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經濟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畢節試驗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的要求,就是要推動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變革,加快形成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因此要把改革的任務和創新舉措聚焦到“打贏攻堅戰、建成示范區、展示優越性”上來,有效推動體制轉換、機制創新和政策突破。三是思想意識轉變要與擴大開放銜接。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而思想之遠來源于放眼世界、把握全局,來源于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盡管擁有“精兵十萬、沃野千里”,但“只因無路去中原”,信息閉塞,夜郎王國也落下了“自大”的笑柄。與擴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