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的主要特點及成因分析
作者:黃茂興,葉琪 發布時間:2010/12/15 17:14:49 瀏覽量:
義的狂熱從物質領域向資本市場蔓延,開始了對投資的狂熱,甚至演化成非理性的狂躁。虛擬經濟下的狂熱吹大了虛假繁榮的泡沫,當泡沫破裂之時,帶來的是實體經濟更大的破壞。如1929-1933年經濟危機就源于股市的狂熱,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是源于對網絡科技的狂熱,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對虛擬經濟的狂熱。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種狂熱只會愈加猛烈,并且延伸到每一個新興產業領域,而狂熱的極點就要爆發經濟危機,并通過經濟危機為其降溫。
。ǘ┵Y本主義的強權理念
強權主義是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資本主義產生后就開始不斷擴張,在世界各地爭奪殖民地,每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都試圖成為主宰世界的霸主。這種強權不僅表現為對本國勞動人民的強權統治,而且還表現為對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強權爭奪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強權掠奪。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各國通過經濟利益紐帶緊密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各國的危機有了轉嫁的目標。企業家加強對工人的管理,解雇和壓低工資,企圖將企業的重壓轉嫁給工人,反而使工人生活更加貧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力圖通過與其他國家在國際上競爭,在世界范圍內爭奪原料、能源、商品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范圍,將本國的壓力由其他國家共同分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加強對殖民地和附屬國的統治,壓低原料收購價格和高價向那些地區傾銷剩余的工業產品,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更加貧困,加深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在這種強權壓力之下,一旦某個國家內部經濟發生失衡,便很容易通過這種傳導渠道迅速向世界范圍內蔓延;同時也會激起被統治一方的反抗,導致危機影響范圍擴散到全世界,影響程度更深,如拉美的債務危機就是在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之后,發達國家將危機轉嫁至拉美國家,而拉美國家奮起抗爭又引發世界經濟動蕩。
。ㄈ┵Y本主義崇尚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就是遵循經濟規律的調節自動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配置,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期崇尚經濟的自由放任,將自由看作是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經濟的法寶。但是過度的自由難以避免市場經濟的缺陷,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是由于過度自由競爭經濟的代價,如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就是起源于對股市的放松,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也是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過度自由。雖然資本主義從自由經濟過度到壟斷階段后,特別是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市場的監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反危機”政策措施規范市場行為,但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卻采取過于寬松的形式,如寬松的金融監管政策,這反而可能成了危機的隱患。如亞洲金融危機就在于亞洲一些國家國際金融市場的寬松政策導致的,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也是在于對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寬松的政策。無論采取怎樣的市場調節手段都不可能觸及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因此,也只能令矛盾暫時緩和,這些用來醫治經濟危機的“反危機”措施,到頭來會變成進一步加深危機的因素。
。ㄋ模┙洕蚧耐撇ㄖ鸀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初就有了“全球化”的沖動,通過對外殖民地擴張和爭奪霸權使世界經濟愈加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也帶來了危機的全球化。早期經濟危機一般都是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產生的,但會通過“全球化”的紐帶迅速傳導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演化成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梢哉f,經濟全球化促成了矛盾和危機的擴散。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經濟全球化愈加深入,技術使各國更加緊密聯系在一起,跨國公司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進一步國際化。以貨幣金融危機來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貨幣體系混亂,動蕩不定,美元發生多次危機,各國匯率經常處于不穩定的狀態等,這同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貨幣投機活動有很大關系。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再生產周期條件的差別逐漸縮小,也使各國經濟危機從不同期走向同期,各國發生危機的時間日趨一致,形成了世界性經濟危機。
。ㄎ澹┘夹g創新的內在驅動
創新是建立在破壞的基礎上的,技術創新的原因是在于原有推動經濟發展的技術動力逐漸弱化,經濟發展需要注入新的動力或尋求新的突破,特別是資本主義進入工業化時期之后,技術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就愈加明顯。然而資本主義舊有發展基礎和傳統部門的廣泛存在,特別是利益集團對既得利益的維護成為了創新的障礙,客觀要求和主觀障礙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危機成為矛盾解決的方式,所以經濟危機在某種程度上又是一種破壞性的創新,危機的根本解決依賴于技術上的突破。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正是得益于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后將原有生產模式障礙的破壞。當然,技術創新也為新一輪世界經濟危機埋下隱患,技術創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擴大再生產規模,但勞動生產率提高又會是失業率增加,加劇貧富兩級分化,技術創新在不同國家與地區開展的不平衡也會導致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過程中,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缺少“科學